居简和尚有些惊讶:“师叔,你当真要请少林寺的老来住持本寺?”
宋慈听得此言,不知为何,想起居简和尚曾提到,德辉禅师病重的那段时日,济禅师曾去看望过一次,当时济禅师在病榻前嬉笑如常,实在令人费解。他忽有所悟,人之将死,皆盼安心而去,送别之时,比起啼天哭地,万事付与一笑,或许更能让逝者无牵无挂,安然离去吧。
居简和尚走后,济禅师笑:“一封书信,倒是写了大半日。从前无遮拦,想说什么便说什么,而今住持一寺,变成了该说什么才能说什么。说到底,老和尚还是勘不破啊。”他慢慢收起了笑容,“‘放屠刀,立地成佛’,这世上的僧侣,说起因果善恶,大都以这般禅语相劝。可老和尚以为,因即是因,果即是果,善即是善,恶即是恶,再怎么改过向善,作过的恶都在那里,的因也都在那里。混为一谈,岂不糊涂?”一双沉的老,向宋慈望去,“弥音是松溪人,本名何上骐,曾从军旅,杀戮过重,因而家。他说宋提刑总有一天会来找他,也知宋提刑是少有的正直之士,因此舍戒时托老和尚转告一言,也好给宋提刑一个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他不愿再多连累人命,意远避山野,了此残生,请宋提刑不必再去寻他。”
封收折好的信函,给了居简和尚,:“你差人将此函送往少林。”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意即千里奋力一跃,终究跨不过十步之遥。此语有如惊雷,让宋慈一想到了太学司业何太骥。他怕错了名字,向济禅师问清楚了“何上骐”三个字是如何写的。何太骥就是松溪人士,弥音与其来自一地,不仅同姓,名字中的“骐”与“骥”相合,正好是千里之名,莫非二人是本家兄弟?宋慈还想追问弥音的事,济禅师却摇摇,他只是代弥音传话,并不知更多的事。宋慈又问起隐禅师的份来历,问其度牒还在不在,得到的回答是不知其份来历,度牒也已毁于一年前的那场大火。宋慈早已猜到会是这样,死于大火的僧人,度牒自然也跟着烧毁了,只有逃来的僧人,度牒才有可能被带火海。
寻常小寺小庙亦不乏住持之争,更别说是名闻天的大寺院,济禅师明明可任净慈报恩寺的住持,却一直只是暂代,而且在费了一年时间将寺院重建大半后,选择去请少林寺的僧来住持。居简和尚过去不太认同济禅师这个所谓的癫僧,如今却是渐渐有些信服了。他合十受命,手捧信函去了。
宋慈就这般思绪如,在僧庐里站了好久,直到韩絮连叫数声“宋公”,他才回过神来。
虽有此悟,可宋慈无法到像济禅师那般看惯世事,更不到多笑度这一日。他的思绪回到了弥音上。弥音与何太骥在和形上都很相仿,相却是一也不像,但这世上相各异的兄弟并不少见。倘若弥音与何太骥真是兄弟关系,一些久困扰他的疑惑便能解开了。弥音与巫易并无,却仍然选择冲火海去救巫易,那是因为弥音知巫易是何太骥的好友,而何太骥逢年过节跟着杨菱去净慈报恩寺,也能解释得通了。此前据真德秀所述,何太骥之所以去净慈报恩寺,是为了跟随杨菱的轿,在杨菱抵达寺院轿时,能远远地看上一。可何太骥明知巫易没死,明知杨菱是去净慈报恩寺约会巫易,他为巫易的好友,却还要跟着去看杨菱,难就这么没有自知之明?宋慈相信何太骥对杨菱是有慕之意的,可何太骥去净慈报恩寺应该不是为了杨菱,甚至也不是为了巫易,而是为了弥音,只是怕常去净慈报恩寺惹人起疑,这才对外说是去看杨菱,真德秀为人诚挚,倒是信以为真了。
“老和尚难得清闲一日,乐得游山看,便不与宋提刑多言了。”济禅师笑了起来,步僧庐,“愁苦算得一日,乐也算一日,何不惯看世事,多笑度此一日?”大笑声中,悠哉去了。
“本寺再成庄严圣地,须仰仗本人。”济禅师笑着挥挥手,“去吧。”
弥音留了所谓的代,既然明言自己是松溪人,那就不可能再回松溪去,此一走,定已离开临安,远避他方,再无可寻。临安乃大宋行在,大路小四通八达,今日若不追回弥音,等他走得更远了,那就更不可能追回来了。好在刘克庄第一时间赶去寻人了,只盼刘克庄能带来好消息。宋慈这样想着,与韩絮、辛铁离寺山,在西湖岸边等着刘克庄回来。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一页继续阅读---->>>
过了好时间,直到天渐昏,刘克庄终于乘车赶了回来。他去最近的几家车行打听过了,今日没有和尚雇用过车,弥音极可能是徒步离开的。于是他在车行雇了不少人,沿着离开临安的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