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棵被大石压住的树苗,不屈不挠地从石里钻来,蓬成,迟早会成一棵伟岸的参天大树!
最后一期特刊被省报直接引用发表了,还了一篇相应的评论文章“中华后继有人”。
这是极的评价了,也是对学生的肯定和认可。
这件事甚至传到了外省。
余思雅甚至接到了远在北京的杜锋年的来信。
信里,杜锋年表示,他们北大的学生都听说了c省省大校报的事迹,极为佩服,甚至想一期相关的报,他是写信来征询余思雅意见的。
余思雅能有什么意见?这是好事啊,北大是国级学府,能激发学的国,这不是好事吗?
余思雅提笔给杜锋年写了信,给他们提了一个建议,可以分两期,一期现在先挑起大家的愤怒绪,一期等中越之间有了结果再。
学生们群激愤,等看到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在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能够极大地振奋大家对祖国的信心,树立民族自豪。
而且时间上安排也合适。杜锋年收到她的信后,都快到12月底了,还要准备工作,第一期特刊发表来,刚好放假。等开学的时候,自卫反击战也开始了,正好第二期。
余思雅写了信后,还附赠了一份省大校报的三期特刊,以及省报的相关报和评论文章,都寄给了杜锋年。让他帮忙宣传宣传,顺便给他们清河鸭增加名气嘛,对她接来的计划没有坏。
这封信寄去后,余思雅去了二门市,给队的邵主任打了一通电话过去。
“喂,邵主任你好,我是沈跃同志的人,七月我过来探亲的时候我们见过的,邵主任还有印象吗?”
邵主任当然有印象:“你送了咱们那个什么火的小厂对吧,我当然记得。你们那火咱们战士可喜了,本来还想谢谢你的,后来听说你已经走了。”
余思雅笑着:“当时家里临时发生了事,所以急着回去。次过来,一定多呆一段时间。”
提起次,邵主任没接话,反而叹了气。现在两国边境局势越来越张,磨冲突不断,战争一即发,次什么时候太难说了,至少队目前是不准探亲了。
不好对一个年轻的女同志说这些,邵主任克制住烦躁的心,笑着问:“余同志,你打电话过来是有什么急事要找沈跃同志吗?”
他还以为是余思雅家里遇到了什么困难,急着联系丈夫,所以病急投医,将电话打到了他们后勤。